(三)人才培养方法缺乏合理性与创新性
1.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与创新性
独立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合理性和创新性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的比例结构严重失调,理论课程的比例过高,普遍存在只重视基础理论教育,忽视实践教学的问题,以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缺乏灵活应用能力。第二,课程设置缺乏创新性。各所独立院校在设计培养计划时存在模仿其母体高校培养方案的现象,个别学校甚至直接挪用,导致所开设的市场营销课程与以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其他本科高校别无二致。没有根据自身特征和市场需求设计的人才培养计划缺乏合理的创新,不利于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偏废学生实践
目前,河南省独立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培养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很多实训的问题也主要是通过课堂多媒体教学来实现。尽管郑州升达经贸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等独立院校与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但这些合作协议仅仅局限于就业岗位的提供,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所起的作用并不突出。实验教学也没有被充分重视,个别学校甚至没有市场营销实验室,教学内容缺乏时效性和实用性,学生也无法直观地了解和体验企业的运作程序,其思维模式受到制约,因而很多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不能较快地融入新的工作环境,缺乏工作的自信和竞争力。
3、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河南省8所独立院校的师资由两股力量组成:专职专任教师和外聘教师。专职专任教师队伍以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为主,毕业即进入学校承担市场营销专业授课任务,严重缺乏营销实践经验,只会照本宣科。师生比例不达标,导致教师往往身兼数科,以某校为例,专任教师平均每学期授课2.5门,部分外聘教师授课门数最高时达5门,繁重的教学任务直接影响了教师备课和教学质量,也造成了教师的知识结构博而不精。教师对每个学科都只是略懂,缺乏深入研究,这影响了所传授的知识的精度和广度。在年龄结构和资历结构方面,教师普遍低龄,人生阅历不够,缺乏企业实践和理论研究能力,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无法提供更有效、更合理的指导;从教师的支撑比例看,助教和讲师居多,拥有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的人数在整个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基本达不到教育部的规定。仅停留在文件阶段的人才培养政策和不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法,造成河南省独立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突出,在国家对这些高校开展大刀阔斧改革的背景下,高校自身优先探索改革之路将是其维持生存的首要选择。
三、以校企结合为核心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离不开学生的社会实践,而社会实践则必须借助企业平台,因此只有通过学校和企业的结合,对教师和学生分别进行培养,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才能打造出既能适合独立院校实际又能满足市场需求的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校企结合的两种存在形式
校企结合不只能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同时也能为学生在校期间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实践基地。笔者认为校企结合可以采用两种模式:一是学校自建企业作为学生实践基地,二是学校和社会企业合作建设实习基地。前者是由学校利用自有资源,在办学的同时建立学校所属的企业,定期安排学生进入企业锻炼,如果学校资金有限,可以利用校内的商业设施为学生创造模拟化的企业实践环境。后者是借助校外企业的力量来完善校企结合模式。学校通过与其他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由企业一方提供实习机会,学校定期安排学生进行实习,甚至毕业进入企业就业。双方也可以共同出资建立学校实训基地,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动手能力训练,提升营销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校企结合培养模式的具体运行思路
1.校企结合模式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独立院校自主建立的企业或模拟化的商业设施中,可以鼓励市场营销专业师生设立自己的实体企业,例如超市、餐厅等,由专业负责人作为企业的最高管理者,统筹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由系领导和各个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爱好进行岗位职责安排并加以培养,让学生自己进行日常管理,如商品的购销、渠道管理和营销策划、业务谈判、网上开店,甚至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活动,将市场营销专业各科教学搬到企业的日常运转中,而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也可以得到工资和福利。对于企业和学校共同投资所办的企业或实训基地,学校可以定期或分批向企业输送学生,进行长期系统专业的企业实习,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