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政治论文
7 页 客服微信号: bylw8com 客服QQ:3346581880

  从“现实的人”出发,马克思开始从研究个体与类的关系转向研究人与社会的关系,并最终正确地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他从经验事实出发,考察现实的人所达到的物质生产条件,考察这种生产条件相联系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还考察人们在这种条件下进行的能动的生活过程。这使马克思逐渐形成后期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法原理的科学论证。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法运动规律的发现,马克思不断创立了例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学说、社会形态理论等基本原理,以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可以看到,现实的人,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的焦点,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发点。马克思通过对现实的人的深刻研究确立了从新的视角看世界和解释世界的理论平台。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发点论文2

  论文摘要:

  针对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缺乏实效性问题,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选好切入点,突出内化环节,教育行为要具有科学性。

  论文关键词:

  高等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问题;对策

  高等学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基地,也是向大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原理和学说的重要场所。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准和认知能力,使未来社会中的主流人才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能凭借其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服务人民,服务社会,需要我们作出科学的探索。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尤其是对大学生来说,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在部分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这就是相当数量的同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他学科的态度明显不同。具体表现为:

  其一,不到课。有些学生专门选择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时办其他的事情;有些学生无故缺课,宁愿在宿舍睡觉也不去听课。

  其二,不听课。有些学生人是到了课堂,但看小说、看杂志、睡觉等诸多情况都有,完全没有进入听课状态,“人在曹营心在汉”;有些学生仅在老师举实例时抬起头来听一听,一进入理论的讲解,就又低头去做与课程无关的事。

  其三,不重视。有些学生在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时忘记带书,或是出现迟到和早退现象。

  其四,不认同。有些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用,考试前背一背及格就行;来上课的同学也大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没有通过马克思主义这个科学理论的指导而走向日臻完善和成熟。

  也就是说,这些大学生既没有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需要,也没有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愿望,更不打算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果是使这些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流于形式、走过场,更多的时候是零效果,也使大学生错过了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高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时机。目前,大学生偏于专业知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其他人文社科知识的学习重视不够已成为自身成长的瓶颈。实践证明,作为社会科学之精华,以科学的世界观为逻辑起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自成体系,内容博大精深,它与自然科学一起构成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大学是人生历程的重要时期,完备的个性要在这里成形,合理的知识结构要在这里构建,科学的世界观要在这里确立,人生的新里程要在这里起步。特别是面对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双重作用,社会的组织形式、生活方式、就业形式以及经济利益多元化的现实,使大学生的思想出现了很多困惑,也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新的形势和要求。从思想上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新情况新问题,使大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已成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

  为什么有些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会出现这些现象呢?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自身价值缺乏准确而科学的定位。翻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材,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论述:“学好马克思主义原理对于我们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对于克服左或“右”的错误倾向,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当代大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增强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的需要。”如此等等。乍一看,这样的阐述并没有什么错处,因为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他们只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个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深刻认识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在进入社会后自觉地理解和执行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肩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荣任务和历史使命,把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同祖国的需要、人民的需要、时代的需要结合起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6-2024 毕业论文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4005682号

联系邮箱:Lw54@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