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行为要具有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最终目的是要影响大学生的行为。行为科学的研究表明: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决定行为,欲影响人的行为,必先了解人的需要。“需要是人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得到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人的需要是积极性的源泉,追求需要的满足是人们行为的根本动力,满足需要是人类一切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作为动力要素,需要决定着个体接受的目标和方向,并影响着接受过程的效率和程度,并且任何需要只有在被认识到时,才能构成动机产生的原因。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也是这样,它应该是一个因有需求而主动接受、认同并内化于大学生的心中并在一定情境下指导其行动的过程,这一过程必然要与大学生的需相联系,没有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就难以被他们接受并得以内化,就永远只能是一种在大学生之外的外在异己的东西。毋庸置疑,大学生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个科学的武器解决自己的现实问题,因而揭示需要,引发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需求,从大学生的饮食、求知、健康、求助、荣誉、娱乐、体育锻炼、恋爱、人际交往、求职等等现实人手,把这些需要转化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动机,“科学生动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增强其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观能动性,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失去了与大学生的联系,就无法成为他们现实需要的内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不能落到实处,因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能离开行为科学的指导。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大学生们获得在人生道路上的理性指导,在困难与挫折面前的有力支撑,在思想上找到精神家园的终极慰藉,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大学生现实需要的和谐统一,这是成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之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行为科学性的最好体现。
一、存在的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一方面,尽管学术界提出了一些学科研究方向方面的意见,但是在学科研究的内容、方法等方向性的问题上还存在很大的分歧,从而在学科研究的主攻方向上还很模糊,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科自身特色的形成和学科优势的发挥。另一方面,很多研究还停留在就形势追踪形势,就热点炒作热点的表面层次上,尽管有些研究有相对明确的方向性,也有很高的立意,但是要么随意性大,凝聚力弱,方向性的周期很难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要么持续时间短,变化迅速,属于短期行为。学科研究方向是学科定位的关键性问题,直接影响着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而学科因何而存,为谁服务,怎样服务的问题是学科研究方向最根本的问题。在宏观建设层面上,作为一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变化对学科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以及世情、国情和党情,来确定学科建设和研究的方向。在微观建设层面上,学科研究内容应侧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变化与发展,深入探索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建设的特色及规律;学科研究方法上应充分发挥现代化和信息化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不断创新,拓展思路,发掘适应学科发展和保持学科方向的研究手段。学科基础理论是一门独立学科的重要支撑,但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向不明以及学科归属不清,其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相对不足。一是理论成果缺乏创新,很少有人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点和规律出发,真正把本学科作为一门同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一样的学问来研究;二是存在“两大块”现象,即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上进行研究的很少,大多数是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或者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学科发展需要学术队伍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有一流的学术队伍,才会有一流的学科,而在我国,就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整体情况而言,学术队伍的培养只有十多年的时间。与同类学科、学科自身性质所决定的“生命线”的战略地位相比,本学科在学术队伍建设上还存在很多不足,学科带头人严重缺乏,学术影响力太小。从整体情况来看,作为一门独立性的学科,其影响力还很难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