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这种安的态度能够让我们以最恰当的方式应对这个现实的世界。能够安,我们便能够达到孝的最好境界,也能够做到一个忠诚的臣子。叶公能够安,便可以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并摆脱情感的羁绊,"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死!夫子其行可矣!"要按照事情的实际情况恰当地应对处理,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能逃避任务。对现实情况的恰当应对也是安不可或缺的部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庄子所谓安并不是被动的接受和软弱的逆来顺受。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丰富而深刻的。需要强调的是,以上关于面对命时安的态度,在《庄子》文本中并非孤例。在《达生》中,我们可以看到与以上分析吻合的叙述。《达生》中提到在吕梁这个"悬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连鼋鼍鱼鳖都无法自由畅游的地方,孔子见到一个丈夫游于其中,误以为他要自杀,然而待孔子见到他披散着头发在塘边歌而行时,不禁询问他是否"蹈水有道":孔子从而问焉,曰:"吾以子为鬼,察子则人也。请问蹈水有道乎?"曰:"亡,吾无道。吾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与齐俱入,与汩偕出,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此吾所以蹈之也。"孔子曰:"何谓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曰:"吾生于陵而安于陵,故也;长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从丈夫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比较间接的关于安与命的关系。他首先论述到,能够在危险的水域畅游自如,与漩涡一起沉入,与汹涌的水流一起浮出水面,并没有什么道,他唯一做到的是"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即开始于"故",成长于"性",成就于"命".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叙述中,命的重要地位,它既是一个人成就的终点,也是故、性、命这三个概念的总结。当孔子进一步询问这个论述的含义时,丈夫对这三个重要概念作出进一步解释:"吾生于陵而安于陵,故也;长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在这个解释中,我们看到所谓故和性,文本强调的是安这个概念,而成就于命这个部分离不开对于故以及性的安。具体来说,对庄子而言,若能够安于自己生命开始和发展中的境遇,个人的生命便能够成就于命。当个人能够做到不再追究何以会自己的每一个境遇会如此,而如如地接受所有已然如此的境遇,"不知其所以然而然",那么个人的修养便可以说是完成了。成就于命这个部分离不开对故以及性的安,而只要能够安于自己的故始与成长,便能够安于自己的命,能够不去追问何以然,做到不知而安于其固然。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安于自己故、性、命的态度中,个人可以在这个看似困难无可奈何的环境中游刃有余,行动自如,在漩涡与激流中沉浮自如。这也就是安与命所能达到的境界。这和《德冲府》中的故事所要表达的思想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面对无可奈何之命,庄子强调的是一种安的态度,这种态度首先要求我们对生命中无奈之境遇的承认与接收,它也要求我们在接收的同时停止对命运无意义的反抗、挣扎与质问。更重要的是,无论命运如何变换,我们都要安于现实的状况,保持内心的安宁与平静,不要让现实扰乱了内心的祥和,让过分的哀乐影响了内心的修养。
结语:安之若命"的启发
首先,当我们能够以庄子所谓安的态度面对事实的无奈,那么我们所面对的命,纵然它是不可改变的,却也不具有负面的意义。在安之后,不可改变的境遇将对人生不具有任何特殊意义,它是中性的,既不是一种恩赐,也不是一种磨炼。它犹如日夜变换一般,只是一种境遇。
其次,庄子所提出的安能够使我们用一种积极的态度来面对世事的无奈。这种安不同于一种被动的无条件的接受,相反,它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这种主动的态度能够让我们主动放弃对现实作出某些无意义甚至伤害自身的反抗,因为在庄子看来,这种反抗可能会惹来杀身之祸,也可能影响身体的健康。这种主动选择的安也能够让人停止内心的挣扎和质疑,从而令人专注于调养自己的内心,能够在应对无奈的境遇时找到内心的平静。
最后,这种安的态度在庄子看来能最合适恰当地应对现实的无奈境遇。因为只有将命看作是一种普通的境遇才能够不过分地处理应对它,正如孔子对子高的建议,只有安,子高才能够以"行其实"的行为方式对待任务;也因为安,对父母之爱才能够由命限之大戒转而成为孝之最高境界,也只有安,臣子无可逃脱地侍奉君主的无奈才能够一跃成为忠诚的理想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