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发展阶段
陶器上绘制基本用的是天然的矿物质,因其含有的铁质,锰铁质金属氧化物发色,在低温烧制过程中不会达到金属化合的熔点,所以和在其他材质上的绘画原理是一致的。当釉和瓷器产生以后,温度升高,一方面金属化合物达到熔点后色彩就随之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陶瓷施釉后,在陶瓷表面形成一层高温下流动的釉层,在当时的科学技术条件下不足以解决釉上和釉下的金属物发色颜料问题。以及色料和釉子的结合问题。所以,自春秋到魏晋南北朝直至隋唐以前,几乎难以见到瓷器上的绘画形式的出现。
3、成熟阶段
原始瓷器产生之后随着科技的发展,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在坯、釉质量上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提高,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另外一个突破是产生了最早的青瓷釉下彩。另一方面,低温的唐三色彩釉的烧制,积累了大量陶瓷原料发色的经验。使绘画的效果体现在陶瓷上成为可能。长沙窑釉下彩工艺的创烧,釉下的褐,绿彩绘以花鸟,人物画及书法诗歌做装饰,是冶陶瓷、书画于一炉的最初明证和范例。宋人在制瓷工艺上达到了一个新的美学境界。尤其宋代民窑磁州窑,已经大量的制作出了用金属元素铁着色的釉下彩。不少磁州窑器物上面借鉴了当时流行的画法和书法。由此证明陶瓷绘画在宋代已经基本解决了借鉴绘画语言的基本材料和工艺问题。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元代制瓷工艺在前代工艺基础继续发展,景德镇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首先是制胎原料的进步,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提高了烧成温度,减少了器物变形,胎质更为细腻。其次是青花,釉里红的烧成,使中国绘画技巧与制瓷工艺的结合更趋成熟,釉下彩瓷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4、日臻完美阶段
明清瓷器明、清时期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极盛时期。在历代陶瓷实践和科技发展的支持下彩瓷得到巨大的发展,彩秞品种丰富多彩,“其彩色,则霁红、矾红、霁青、粉青、冬青、紫绿、金、银、漆黑、杂彩,随意而施。”另外于明朝宣德年间创的五彩瓷,由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在青花瓷和五彩瓷的基础上创烧出了斗彩瓷,在从国外引进的彩料基础上创烧出了珐琅瓷。在五彩瓷基础上,吸收珐琅彩制作工艺而创制粉彩瓷器。清光绪年间,先自德国后自日本输入彩绘颜料基础上烧制成新彩瓷。
三、当代陶瓷绘画艺术的发展与展望
中国当代陶瓷绘画艺术在新世纪现代陶艺变革中仍然呈现出了某些突出的发展艺术特征,凸显其蓬勃的发展态势。首先,更强的兼容性是中国当代语境下陶瓷绘画最突出的发展特征。上世纪末的中国陶瓷绘画虽然也呈现出兼容与综合发展态势,陶瓷绘画在新世纪出现的后现代艺术之风,所有的风格流派之间的壁垒儿乎都被打破,五花八门的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艺术表现都被宽容,儿乎所有进入瓷画界的外来者都能以其个性语言而找到一席之地。现代陶艺力量给传统带来显著的冲击,代表了新世纪的审美精神和文化诉求,而现代陶瓷绘画家们也正在力图摆脱西方现代艺术影响,而创造出具有浓郁中国民族风的后现代作品,走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后现代陶瓷绘画发展新路。
四、结论
中陶瓷国绘虽然画有着悠久的实践历史,经过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明清时期陶瓷绘画已经完全占据了陶瓷装饰的主流,但是一直没有关于陶瓷绘画系统的研究,直到上世纪末才有“陶瓷绘画”概念的提出,陶瓷绘画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发展形式的有着特殊的历史传承和发展脉络,陶瓷绘画艺术和绘画艺术有着共同的起源,既有互相影响,又有独立发展,再融合借鉴的过程。陶瓷绘画艺术虽然无论从绘画形式,还是从绘画特征上大量借鉴了已经成熟绘画语言。形成了有别于绘画的特殊艺术语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某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新员工的时候,不但要求员工拥有良好的专业技术,还要求员工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因此,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是每所学校都应当重视的问题。针对这种现象,我国的相关部门对学校开展教育工作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同时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