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营造多向学习环境,建立自然学习氛围
对于艺术环境,应该让学生去深入地感受。当代人的环境需求表现为回归自然、尊重文化、高享受和高情感的多元性、自娱性。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环境艺术设计不变的中心,环境设计主要就是协调“人一建筑一环境”的相互关系,使其和谐统一,形成完整、美好、舒适、宜人的人类活动空间。深入贯彻“人一建筑一环境”多向学习宗旨,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发掘学生对环境设计学科的理解和兴趣。多去让学生感受,深入其中,不要给他们固定的框架或范围,引导他们发挥想象,积极创新。总之,环境艺术设计应从人们不断改变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社会结构等方面来加以研究,这些都是更新结构技术、构造方式以及设计手段的基础,也是引起历代艺术思潮与人们审美立场变迁的主要因素。
(三)尊重学生个体学习需求,拓展教育特色维度
设计思想跟我们的教育体制有着直接原因;同时,环境艺术设计也离不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因而教学研究要有侧重点,一方面积极发挥自身教育体制对学生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的引导性;另一方面将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内容制定与实际国家和社会需要相结合。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不仅应当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作为重要落脚点,还应对其艺术素养和设计思想予以充分的尊重和培养。因而在教学体系制定以及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和心理需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使学生的艺术个性能够得到发掘和施展。任何教学体系应该针对专业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来研讨,应该强调学生素质与潜力的培养,同时结合不同学府的环境艺术教育特色。发散思维追求由点到面的思维方式,在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中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角色。发散思维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应该从几个方面去分析理解:多注重学生的多角度、多向思维的发展。同时,让学生深入实践,学会举一反三,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另外,要多注意单向思维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在教学中的引导要注意方法,让学生多去感受。
参考文献:
[1]王威.发散性思维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3(2):90.
[2]刘学文.现代环境空间基础[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7.
[3]林辉.环境空间设计艺术[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4]王敬忠.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创业教育探究[J].中华民族博览,2017(6):64-65.
[5]罗曼.以市场为导向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探析[J].新课程(下),2016(1):76.
[6]宋爽,刘冠.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建设与探讨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艺术教育,2016(10):165-166.
当今社会,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迎来了数字信息时代的到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受此影响,计算机正大量的代替人手的绘图功能,艺术设计领域的竞争不再是单纯漂亮的画面形式美的竞争,而是设计思维设计理念的竞争。时代的进步需要我们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升素质放在更重要的地位,将创新设计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引导学生掌握创新思维的基本要素,在学习中更好的运用观察、思考和分析的方法来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思维是感知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人脑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一个人的性格、经历、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而创新思维是指要在一定程度上突破自己或别人已有的思维路线和价值观,从而得到对事物的全新认知。那么,当今要如何做好艺术设计的教学工作,就需要我们先从学生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变化入手,同时与现代设计的新形态进行紧密的联系和融合。在教育教学中,把握好创新思维的基本要素,在此基础上进行培养和训练。
一、培养灵感的可控性
灵感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它是创造能力,其次它是突发而来的。也就是说,灵感种创造能力不是随时随地都可以产生的。但是,我们承认灵感的突发性,并不等于也同时承认了它是不可控制的因素。灵感还有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它来源于我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知识积累,最终获取的灵感不管多么显著,都是在我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知识积累基础上综合运用的结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当学生了解了灵感产生的过程,掌握了灵感产生的规律,就完全可能将无序的灵感转化为有序的逻辑推理过程并加以合理利用,成为可控的大脑活动,将其随时转化为一项计划的结果,一个问题的结论。比如,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在有感而发的时候做好灵感记录,锻炼根据现实事物联想新事物的习惯。多组织多参与实践活动,在动手操作或亲身经历的过程中,激发大脑中灵感的形成和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