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WTO的加入,大量跨国公司的进入,各单位在用人理念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更多地区汉语言文学人才市场的重点由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转向各类企业。
企业对学生专业素质能力的要求趋于多元化,合资企业招聘中文专业学生时采用面试谈话、提问交流来考察判断应聘者的悟性,还会设置一些模拟情境和具体案例,让应聘者给出解决方案,考察应聘文员的动手能力及发展潜能。如何适应社会需求,摸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具有良好专业技能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这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当前社会对专业技能的要求不断提高的形势下,我们必须正视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根据专业需要调整培养目标,将学生培养成应用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
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技能体系和培养特点,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在每一个学习的历史阶段,各有侧重,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实验实训手段,围绕一个方面重点培养。
其中实践技能的训练应该放在首要地位,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一切有利锻炼其实践能力的机会和途径。具体做法为构建模块实训模式,即以实践技能训练为核心内容,以第一、二课堂讲授———技能实训训练———师生研讨总结为核心进程,以课堂教学技能实训训练为载体,以汉语言文学大二、大三学生为主体,以课题组指导教师为主导,重点解决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第一,探索新建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培养理念。结合学校“师范办精,应用办特,错位发展,重心下移”的指导方针,摸索出适合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理念,组织学生在大二年级初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向学生灌输职业规划的理念,介绍就业工作的基本常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在摸索中产生的学生培养理念反馈学校,使教师在第一课堂中渗透,在第二课堂中强化,在各级考试、比赛、招聘中检验。更新师生教学理念。使教师在学术研究之外,建立并扎根于实践技能教学和指导的思维;使学生形成自我设计思路,建立自我问题解决方法,以此增强未来就业市场的知识储备和技能素养。
第二,探索就业市场所需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将这两者归结为考察点,渗透到第一、第二课堂教学中,并编制和整合适应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根据课程设置注重社会科学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要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课堂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结合学生实际,设置“三单一综”实训模式。“三单”即三个单项模块部分,包括文秘与公关模块、新闻与出版模块和社区文化管理模块。“一综”为综合实训,即教师技能和文秘技能的综合实训。在模块实训模式下,使教学真正以实践教学为主。
第三,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所需专业技能及训练模式。
在保证课堂教学内容的'前提下,优化技能训练课的训练模式,把所有的训练任务都置于更有效地巩固第一课堂知识,以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涯。
在技能训练中,鼓励学生在社会背景中检测自己的观点及所学理论,支持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的技能,力主于将其培养成为独立的学习者。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技能培养有其一般性和特殊性,认清现状,结合学校及专业定位基础上探索有效的技能培养对策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只有保持与时俱进的理念,才能不断满足信息时代对汉语言文学这个传统专业的发展要求。
一、凸显实践教学环节在汉语言文学教育模式中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实践教学是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从而将知识、技能内化为个体经验的综合教学活动。它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目前,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实践性教学方式,从内容上分可分为两种:一是专业知识的实践教学,它侧重于培养胜任岗位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一般包括基于课程内容的课堂内实践性教学和课堂外能力形成性实践环节,课堂内的实践性教学内容包括课程作业(阅读、写作、讨论等)、实验、实习(设计),课堂外能力形成性实践环节包括社会调查、各类校外基地实习以及毕业作业(论文或设计)等二是社会策略性知识的实践教学,它侧重于培养在岗位上从事工作直接需要的社会人文素养,包括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创业能力等综合能力实践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