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汉语言文学
18 页 客服微信号: bylw8com 客服QQ:3346581880

  65、从《七略》六分发到《隋书·经籍志》四分发的演变

  66、《隋书·经籍志》和《四库全书总目》图书分类法的异同

  67、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志目录出现的原因

  68、关于伪书定义的思考

  69、家谱在学术研究上的价值

  70、《昭明文选》的体例及其特点

  71、清代私家藏书兴盛的原因

  72、《四库全书总目》经部与子部儒家类的分类区别

  73、郑珍郑智同父子《说文》研究综述

  74、莫友芝与影山草堂藏书

  75、例庶昌与《古逸藏书》

  76、严可均与《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77、《诗经》句首语气词的统计及归类

  78、《诗经》句末语气词的统计及归类

  79、王念孙的训诂学成就综述

  80、郑玄的训诂学成就综述

  81、《颜氏家训》训诂方法述评

  82、《经义述闻》训诂方法述评

  83、《汉语大字典》词语误释举例

  84、《左传》《史记》异文语言浅析

  85、《世说新语》“某词语”简释

  86、论汉字发展演变的规律

  87、许慎六书说论评

  88、古汉语的后置定语问题

  89、原始汉字的认定及其构形特点

  90、“‘何所’十动词”的内部结构层次

  91、汉字起源研究述评

  92、半坡刻符的性质及其与文字的关系

  93、古汉字指事字的表义功能

  94、形声字起源试论

  95、甲骨文形声字研究

  96、《说文》省声研究

  97、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98、浅谈抒情文学的意境

  99、通俗文学漫谈

  100、儒道文学观之比较

  101、从“诗言志”到“诗缘情而绮靡”的逻辑发展

  102、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论概述

古代文学史论文3

  摘要:基于对教师为主,教材为主要知识载体,学生为被动教学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弊端反思的基础上,在针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的诸种措施中,提倡研究型教学是其中重要的改革维度,此种教学模式在国内外的教学实践中颇有成效。研究型教学主张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研究和问题解决为主要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研究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在我国高等教育实践中,研究型教学受到重视并得到推广,但在具体实践中仍存有诸多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文章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完善的措施。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型教学;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高校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多采用以中国古代文学史为基础主干课,辅以专题选修课或经典导读课的格局。专题选修课和经典导读课受限于师资力量及授课教师的研究专长,各高校开课情况参差不一。中国古代文学史则以专业基础课的地位,成为各高校必开课程。因此,本文所论主要针对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展开的。

  一、中国古代文学史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自建国以来,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便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主要知识载体,以学生为教学对象的教学模式。此种教学模式便于教师汰粗取精、系统深入地为学生传授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对浩瀚漫长的中国古代文学的框架性认识和一定文学规律的掌握。但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种种弊端而久为诟病。其弊端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过分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能力培养。坚持以此种教学模式为主要授课方式的教师普遍认为,教师讲授是在有限宝贵的课堂时间系统深入传授知识的最佳途径,如果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不能高效深入地将知识传达给学生,便是对教学时间的浪费和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就其背后的观念而言,其本秉承的是教学即知识传递,教师相对学生具有知识、能力的优越性,对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缺乏自信。正是因为对教师传授知识的过分重视,从而挤压了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的时空与机会;其次,教师是此种教学模式的主体,故此教学模式的普遍形态是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学生学习完全处于被动和被忽略状态,学习兴趣难以充分调动,以致学生“上课抄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答笔记,考后全忘记”。学生被动、机械性地参与学习与学习效果考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被残酷扼杀,严重影响知识获取累积扩增的效果,不仅违背了此模式的教育初衷,而且是对学校教育根本目的的背离;再次,此教学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性。由于此模式关注的是教师如何教,而非学生如何学,即其重心是教学而非学习,学生成了教师课堂个人表演的观众,学生实际遭遇了此教学模式下貌似地位重要实际边缘化的尴尬境遇。在边缘化的处境中,学生无法获得自主持续学习的方法和学习能力的锻炼,在刻板的教学与学习考察中,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受到打压,并最终成为毫无创造力的现代教育成品;最后,此教学模式已脱离时代,难以适应时代新趋势。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慕课、公开课等网络课程学习平台,使知识以密集爆发态势呈现,知识获取相对容易便捷,知识更新也在以几何级速度增长。仅以固有知识传递累积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使学生进入社会后难以适应快速多变的时代,从而无法获得在社会立足的依撑。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6-2024 毕业论文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4005682号

联系邮箱:Lw54@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