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校园活动中融入中华孝文化因素
人才培养是独立学院的主要任务,可以通过在学校组织的各项大型活动中添加孝文化的元素,从而让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懂得如何敬爱师长、体谅父母、关爱他人。首先,对文化活动进行科学的规划。在构思独立学院校园活动过程的同时,应当潜意识的包含中华孝文化的思想,包含感恩意识、奉献意识等。这样一来,展示的不仅仅是活动的内容,还能够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校园生活得以丰富。其次,活动开展方式也是至关重要的。现在大多数教育都是以老师课堂教育为主,以单调的说教及千篇一律的方法展开,此法不足以让学生们用心去听,学生们难以明白什么是文化内涵。新时代,在大力开展孝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学校可以组织开展大型文化活动,如以团体辅导、专题讲座开展以“孝文化”为主题的班会活动等。以多种形式引导大学生学习孝文化知识。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游览孝文化景点。围绕“孝”字做文章,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但可以增加学生们参与社会实践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弘扬中华美德,实现以德育人[1]。“孝文化”作为孝感市的特色文化,可以充分发挥这一得天独厚优势,如组织学生参观董永公园、孝文化博物馆、二十四孝雕塑群等具有孝文化特性的景点,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孝文化的内涵,同时也能大幅提升学生们的求知欲。
二、以学校课堂教学研究传承中华孝文化
杨叔子院士认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所要解决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人的价值取向问题,文化素质教育的锋芒是针对忽视人文文化的现象,加强人文教育,要解决好“做人的问题”[2]。首先,可以将孝文化核心内容添加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中。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并掌握更多的儒家思想和孝文化等内容。以思想政治课、人文素质课等课为基础,做好孝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三进”工作,通过董永卖身葬父、孟宗哭竹生笋、黄香扇枕温衾等故事,可以给学生心灵的洗涤。老师们可以将古代有关孝文化故事通过生动的讲述,让学生了解当初社会中的孝文化,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儒学孝文化经典内容进行阅读和鉴赏,在阅读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以此来让学生有更深刻的理解。其次,学校在加强思想教育,大力宣传孝文化的过程中,应积极开设孝文化课程,促使大学生进行对孝文化课程的修读,聘请孝文化研究专家定期为学生进行孝文化讲座,以此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更能够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当然,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身边有关“孝”的人和事在大学生中大力开展感恩教育和道德教育。朱小蔓、朱永新认为在学习好专业课的同时,还应主动了解中国五千年历史,多读有关孝文化的经典书籍,以经典扎根,熏习心灵,陶冶情操,只有通过与孔子、孟子等先贤达人的“对话”,才能达到他们那个时代的精神高度,从而纠正对孝道的误解和误行[3]。学校通过孝文化的课堂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孝文化教育的效果,也能够促使学生意识到孝文化的重要性,产生孝的意识与行动。
三、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孝文化校内传播
一直以来,信息技术发展迅猛,聊天方式从面对面的交流变成了媒介交流。这种交流方式,是当今社会大多数大学生的交流方式,在网上学习就更不在话下了。在这种环境下,独立学院在大力开展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把握大学生这一生活方式特点,充分用好互联网,广泛传播中华孝文化,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传统孝文化知识。张兰认为要顺应信息化的.传播方式,加强孝道美德的宣传。以“办道德讲堂、建文明城市”为主题,将道德大讲堂开在互联网上,利用网站进行线上线下的同时传播[4]。搭建在线教育平台,通过这一新颖的方式,减少大学生对书本上“死板”理论的排斥,不受时间和地域的制约,可以自由的选择老师,让孝文化更加自由地传播。学生们能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自由的把握学习进度,遇到不懂的可以反复回放、在线咨询。同时在网上记录每个学习者的详细个人信息,将每位大学生的学习情况,如网上学习的时间、章节练习以及期末考试等自动记录在案。现代人注重的是个性发展,学校培养人才也不能照搬传统教学标准,枯燥无味的书本知识反而会加大大学生心理的排斥感。网络上的教育资源可以随时更新和补充,相对于传统教育资源,它的趣味性和形象性更能够吸引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