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直接影响口语教学开展
这一部分根据自己的亲身口语教学经历,能够明确感受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对口语教学的展开能够产生巨大影响。
Hill是一个澳大利亚男生,来成都某公司实习半年。最初给他上口语课时发现他并不如我想象中的澳大利亚人一般开朗健谈,反而他的性格较为内敛羞涩,口语心理障碍较强,对母语的依赖程度非常重,不愿意尝试用汉语来表达话语,在回答教师提问或与教师交谈时,常常会中间卡壳,找不到表达意念的词语;经常断断续续,组不成句子,课堂上注意力也不集中,对书本上的东西非常抵触。最开始自己对这种情况的学生处理经验欠缺,采用了很多硬性干预手段,反而还引起了一些不愉快,既阻碍了自己教学的开展,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后来自己经过自己的思考总结,深知要实现他的学习目的首先就得提高他的'学习兴趣和建立他对我的信任。我开始对他进行了一些侧面了解,根据他汉语零基础,初来乍到异国他乡,年纪较小,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喜欢川菜等等特点及时调整了某些教学思路,在初期阶段基本以其母语作为课堂媒介语,在上课之前尽量和他进行简单轻松的交谈,话题一般涉及他的兴趣导向和他家乡的美景美食,90%依据课本核心内容推进的同时,设计一些有趣的对话游戏,适当补充一些他非常感兴趣或是紧贴他工作生活的词汇短语句子,适当改变教学场景,比如在学“买东西”这一课时我带着他去真正的商店完成指定的任务。尽量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下,实现他的口语自然习得和生活上的适应。后来发现他的学习状态开始发生了巨大改变,不仅在课堂上能够積极回答我的问题了,也愿意主动开口问问题。几个月下来,除了对书本上的基本内容熟练掌握,还能说一些简单地道的成都话,基本上实现了我的教学目的。
当然,小班型的口语教学和大班型的口语教学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侧重还有所区别,这其中的策略和方法,还有很多值得探讨和思考的地方。
三、针对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特点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运用侧重点
(一)对于口语教学课堂特别是人数较多的课堂的来说,要策略性地避免不同文化背景学生分组的固定性和交际任务探讨的长期分散性。学习者文化背景的多样性使得他们在异乡的口语课堂交际训练中,更容易自动寻找文化背景相似甚至语言相通的人群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因为在交际训练任务开始前他们更容易沟通和计划,并使得交际训练更加顺利地得以开展,获得高分,等到口语课堂结束之后,又回到和自己文化背景相似甚至语言相通的人群中去,获得所谓的语言安全感。这种情况实际上对于汉语口语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想方设法为自己寻找舒适的母语环境和母系文化圈会让自己渐渐产生对母语严重的依赖,如果学习语言无法暂时剪断这层脐带,会直接影响到口语学习的进度和效率,口语教师最好能够多样地安排交际讨论小组。
(二)在口语课堂中,如何更好地处理与文化相关的话题口语教学,除了需要教师对文化差异要有高度的敏感以及融合能力,还需要对外汉语教师拥有比常人更强的跨文化交际和适应能力。这些能力起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熟练掌握至少一门常用外语;熟练运用交际社会语言学知识;掌握有限的语言手段成功展开交际的策略;能够掌握有关不同交际风格的能力;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掌握避免和澄清交际误解的策略;掌握不同思维,举止,是受制于特定文化认知图式的能力。有的教师为了避免文化冲突讨论,甚至直接跳过一切可能会产生冲突的文化话题,这样也并非良策。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既然选择了来学习汉语,来到中国,那么就已经做好了入乡随俗的准备,首先就应该尊重目的语国家的国际立场和文化倾向,这样也能避免在课堂上学生之间对不必要的话题过度地争辩和讨论。
(三)如何有效地将不同学生的文化特质特点融入口语课程教案设计,尽量运用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创设多文化交叉氛围的口语学习环境。这一点对汉语教师的口语教学课前设计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不仅需要综合不同学生的文化特点,还要引领他们更好地融入目的语国文化中,把被动接受学习目的语文化变成主动探索甚至热爱目的语文化,进一步促进汉语口语的习得能力。教师可以适当利用多文化背景人群的口语情景视频,音频,表演,讨论,甚至是将课堂开展到真实的语境中去,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参与度”。总之,强化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求同存异,避免课堂甚至课后的不必要的文化冲突事件,才能真正利用好有限的课堂时间以达到更好的口语教学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