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助手微信号: bylw8com 论文客服QQ:3346581880
摘要:同伴交往是幼儿亲社会性培养的途径之一,在同伴交往中幼儿间不可避免会出现同伴冲突现象,并且随着频率的提升而从偶然事件转化为常态情况,这就需要教育者引导幼儿正确认识同伴冲突,指导幼儿掌握同伴冲突问题解决的有效方法,促进幼儿智力、社会性、情感等方面的协同发展。对此,本文在界定冲突、同伴冲突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以K幼儿园大、中、小三个阶段150名幼儿为调研对象,通过观察调研的方式分析3-6岁幼儿同伴冲突的相关问题,包括活动类型、持续时间、形成原因、解决对策、解决主体及解决结果,从转变家庭教养方式,培育幼儿亲社会性行为;强化幼儿游戏体验,优化幼儿冲突引导课程;摒弃“好孩子”原则,引导幼儿主动解决冲突;建立家园共育机制,营造优质幼儿成长环境四个方面提出解决3-6岁幼儿同伴冲突问题的教育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研究为相关人员提供借鉴参考,逐步提高3-6岁幼儿同伴冲突问题的解决能力,促进3-6岁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关键词:3-6岁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策略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冲突
《辞海》中对“冲突”一词的定义作出明确说明:几种动机同时存在并相互斗争的心理状态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冲突是外在行为产生的内在因素,内部各个因素均存在一定的矛盾,如意识、心理等,是个体内在需要与外在限制、内外部需求矛盾的对抗过程。冲突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如文化冲突、利益冲突、政治冲突、宗教冲突等多个类型。
本文研究中的“冲突”侧重于指个体在人际交往环节中,自身利益受到侵犯或者威胁时与他人在肢体、语言等方面产生争执的过程,以维护自身利益为主要目的。
(二)同伴冲突
对于幼儿同伴冲突,国内外各研究学者给出不同的看法简介。Hay认为幼儿同伴冲突是幼儿间互动交往的过程,属于人际互动范畴,与个体内在动机冲突、社会群体冲突存在一定的区别,侧重于互动关系,对象数量应不少于2个人。程英和认为幼儿同伴冲突应在特定的环境场景中,冲突双方应为同龄幼儿,或者在心智水平方面处于相当状态,具体到幼儿园环境中,幼儿同伴冲突可划分为隐性冲突与显性冲突两种类型,形式具有多样化的鲜明特征,如游戏角色扮演冲突、玩具争抢冲突、公共场所语言偏激冲突等。蒋秋芳从对立关系方面解析同伴冲突,认为幼儿在游戏、相处、交往等环节中于语言、行为、情绪等方面所呈现的相互对抗过程。
综上所述,本文在总结归纳国内外研究学者对“同伴冲突”、“幼儿同伴冲突”含义界定的基础上,认为幼儿同伴冲突主要是指幼儿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因多种因素影响而产生行为矛盾、意见分歧、语言碰撞的对立过程。
二、3-6岁幼儿同伴冲突问题调查结果分析
(一)调查基本内容
本次研究所选择的对象为K幼儿园大、中、小班三个阶段的150名幼儿,运用观察法、案例分析法等方式分析3-6岁幼儿同伴冲突行为,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同伴冲突活动类型、同伴冲突持续时间、同伴冲突形成原因、同伴冲突解决对策、同伴冲突解决主体及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结果。
(二)调查结果分析
幼儿园中3-6岁幼儿同伴冲突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通过观察调研以冲突现象发生频率为依据可将幼儿同伴冲突归纳为三种表现形式:(1)玩具物品争抢冲突,在3-6岁幼儿同伴交往中幼儿会将玩具或者物品看作是自己的私人所有,在同伴想要拥有或玩耍玩具物品时则会产生占有心理,通过争抢的方式宣告主权,进而产生同伴冲突;(2)因影响他人而产生的同伴冲突,如体育游戏中因跑跳而引起同伴肢体频繁碰撞,个别性格较为敏感的幼儿则会因这一行为而产生抵触进而出现同伴冲突现象;(3)团体排他冲突,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幼儿会形成固定的游戏同伴,在被小伙伴孤立或者新加入的幼儿则会被团体排斥,进而出现同伴冲突。
1.幼儿同伴冲突的活动类型
从图1中可以看出,大、中、小班三个阶段幼儿在室内角色游戏活动中发生同伴冲突的比例最高,探究其中的主要成因则是在室内角色游戏活动中,幼儿要从独立扮演者的意识中转变,成为集体游戏活动中的一份子,但是因理解不一而出现意见相左的情况,在没有达到期望的前提下会产生语言冲突乃至肢体冲突,致使角色游戏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