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3-6岁幼儿同伴冲突活动类型统计
案例1:中班幼儿室内角色游戏活动
明明性格外向,在游戏活动中喜欢体育、户外等游戏类型,但是今天下雨室外活动无法开展,于是在室内游戏活动中中班小朋友自发形成几个游戏区域,明明左看看右看看,最终选择“小学校”室内游戏活动:
“我感觉挺好玩的,你们带我一个,我想当小老师。”
“不行,我们之前都说好了,每个人都要当一次老师,按照顺序进行。”
“你知道怎么当老师吗?”
“你是后进来游戏的,所以你不能当老师,你只能当学生。”
游戏内的小朋友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都是不让明明当老师,面对此种情况明明直接走上小老师的讲台,大声说道:“我要当老师,我就是要当老师,你们说什么都不好使!”
明明说完之后,有几个小朋友离开了这个游戏,还有几个小朋友明没有理会明明,此时此刻,明明感觉自己受到了无视,就随手拿起旁边桌子上的小卡片朝小朋友身上扔去,被打的小朋友跑去追逐明明,很快两个人发生肢体冲突,老师闻声赶到控制局面。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以个人为中心的明明产生了排斥情绪并说明自己的理解,从明明角度来看他的行为也可以被理解,他想加入“小学校”的游戏活动,但是对于已经开始游戏的幼儿来说不希望游戏出现中断现象,明明的突然加入通常会被同伴排斥。此时此刻,明明则会希望通过扰乱别人的行为吸引他人注意,目的在于强迫同伴接受自己的想法,答应让自己加入“小学校”的游戏中。
2. 幼儿同伴冲突的持续时间
从图2中可以看出,3-6岁幼儿同伴冲突的持续时间与其年龄呈现正比例关系,小班和中班幼儿同伴冲突的持续时间多集中在3分钟以下,而24.81%的幼儿同伴冲突持续时间则会在3分钟以上。3-6岁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活跃程度愈发激励,但是具有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的特点,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图2 3-6岁幼儿同伴冲突持续时间统计
案例2:大班幼儿“水果店”游戏
在“水果店”游戏活动中,慧慧与其他小朋友共同参与其中,慧慧扮演水果店的售货员,可是慧慧并不喜欢水果店售货员这个角色,她更想成为水果店的收银员。于是,在游戏活动期间慧慧时常会表现出的心不在焉。没过一会,慧慧就在旁边摆放水果的桌子上玩起来自己的布娃娃,即便有客人来了慧慧也像是没看到一样,只是把目光放在手中的布娃娃身上。
面对这一情况,扮演收银员的圆圆说:“慧慧,有客人来了,你得领着客人看水果,知道招待客人啊,可是你为什么还在玩娃娃呢?”
慧慧说:“有客人来了他们可以自己看水果啊,自己想买什么就自己拿什么好了!”
圆圆说:“你是售货员,你应该招待客人,告诉客人水果店里有哪些水果!”
慧慧说:“你也可以当售货员啊。”
圆圆说:“那你不要当售货员了,你当理货员吧!”
慧慧说:“我不要当理货员,我也不喜欢售货员,我要当收银员!”
圆圆说:“不行,你都不好好卖东西,怎么会收好钱呢?”
此时此刻,慧慧与圆圆双方争执不下,吵了将近4分钟,卖水果的游戏无法继续进行。于是,两个小朋友去玩了其他的游戏,没过一会慧慧提出玩布娃娃的游戏,大家很快又聚在一起了。
在案例2中大班幼儿同伴冲突的持续时间在4分钟左右,探究其中的主要成因则是大班幼儿与小班、中班幼儿相比在逻辑思维、语言功能、解决策略方面所表现的水平相对较高,很少会发生直接争抢物品、肢体攻击的现象。售货员慧慧并没有得到收银员圆圆的认可,在圆圆提出要求后慧慧并没有服从,而是和圆圆发生语言争执,这符合大班幼儿身心发展的现状。具体来说,大班幼儿的社会认知能力、表演演绎能力均有所提升,在角色扮演中如果发现所扮演形象与心中已有形象不符合时,则会对扮演者提出要求,希望对方按照自己的要求加以改正,如果对方接受则游戏可继续下去,如果对方不接受则会中止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