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的文学研究实践及其美学思想
陈寅恪所谓“自由思想”的第二层意蕴系指站在新时代立场上反对旧礼教、旧伦理之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陈寅恪文学研究,供大家阅读借鉴。
陈寅恪一生着述颇丰、研究领域宽泛。在传统文学研究领域里,陈寅恪以其深厚的文史积淀、精湛的研究方法对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各异的作家作品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解读。先后撰有《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读哀江南赋》《元白诗笺证稿》《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等文学研究着述。通过对陈寅恪的文学研究实践进行深入的挖掘与梳理,可以大致总结出其颇具特色的文艺美学思想。
一、“自由”与“天才”--文学创作的审美特性
所谓“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自由思想”是陈寅恪对文学作品评析的最重要标准。“六朝及天水一代思想最为自由”,故这两个历史时期的“文章亦臻上乘,其骈骊之文遂亦无敌于数千年之间矣”.陈寅恪以南宋汪藻《代皇太后告天下手书》为证,认为此文“其不可及之处,实在家国兴亡哀痛之情感,于一篇之中,能融化贯撤,而其所以能运用此情感,融化贯通无所阻滞者,又系乎思想之自由灵活。故此等之文,必思想自由灵活之人始得焉之”[1].在这里陈寅恪提到的“思想自由灵活”系指作者不受外在形式束缚与限制,把自己的情感与意蕴能够“融化贯通无所阻滞”
地表达出来,是作者创作能力的一种体现。在《论再生缘》一文中,陈寅恪把在此种“自由思想”支配下的表达能力又进行了阐释。如陈寅恪将陈端生《再生缘》第一十七卷中自序与《再生缘》续者梁楚生第二十卷中自述之文相比较后认为,“两者之高下优劣立见”.之所以如此,在陈寅恪看来是因为陈端生的思想自由之故。“撰述长篇之排律骈体,内容繁复,如弹词之体者,苟无灵活自由之思想,以运用贯通于其间,则千言万语,尽成堆砌之死句,即有真实情感,亦堕世俗之见矣。……再生缘一书,在弹词体中,所以独胜者,实由于端生之自由活泼思想,能运用其对偶韵律之词语,有以致之也。”[1]
对陈端生自由思想的强调仍是着眼于作者卓越的文章表现能力和技巧,这是陈寅恪有关自由思想的第一层意蕴。
陈寅恪所谓“自由思想”的第二层意蕴系指站在新时代立场上反对旧礼教、旧伦理之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如在《论再生缘》一文中,陈先生在详细考证了陈端生家世、社会背景、创作历程之后,便被这位女作者反传统、反礼教的思想深深折服,认为陈端生是“当日无数女性中思想最超越之人也”.此种思想最超越的表现在陈先生看来即是“端生心中于吾国当日奉为金科玉律之君父夫三纲,皆欲籍此等描写以摧破之也。端生此等自由及自尊即独立之思想,在当日及其后百余年间,俱足惊世骇俗,自为一般人所非议”.
这也是陈先生一再激赏、折节喟叹陈端生个人的重要原因。“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但是陈寅恪学术研究一直秉持的理念,且将此一理念融入到对文学在内的传统文化的感悟与解读之中。在西学东渐的时代背景下,以何种态度及立场与传统文化进行对话是陈寅恪学术研究的最根本的出发点。陈寅恪自谓其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2].学界对此论述颇多,但有一点共识即陈寅恪坚守以中国文化为本位的基本立场与认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其中国文化为本位的立场的再现。职是之故,陈先生对当时文学界缺乏此种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之状况深表不满,“国文则全国大学所研究者,皆不求通解及剖析吾民族所承受文化之内容,为一种人文主义之教育”[3].所谓“不求通解及剖析”,如果联系当时时代状况就不难发现,陈寅恪此一论断似有所指。
当时在胡适等人倡导的“文学革命”的口号鼓荡之下,一些趋新人士无不以西方理论为准绳来衡量中国语言文学。在陈寅恪看来,如果不对传统文化进行通解与剖析,而生搬硬套西方理论框架解读包括文学在内的传统文化,不但使文学丧失了独立的品格,更是对民族文化传承中的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理念的忽视。所以从这个意义出发,以何种态度与方法对待包括文学在内的传统文化,在陈寅恪看来“实系吾民族精神上生死一大事者”.“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