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行政管理
7 页 客服微信号: bylw8com 客服QQ:3346581880

  孔子强调既要好学,又要善思,做到学思结合。读书时既要坚持阅读与思考的统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对现实中的疑惑进行深入的思考;又要坚持读书与运用相结合,联系实际,知行合一,通过理论的指导、利用积累的知识来洞察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在读书的过程中增强运用能力,在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读书水平,这是为政者胜任领导工作的内在要求和必经之路。所以说,好学善思是为政的源泉。

  2.政者正也——为政之基

  “政者正也”是为政的基石。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认为,政字的意思就是端正。品行端正是每一位为政者必备的从政修养。为政者道德品行的优劣直接影响民德、民风。孔子富有哲理地指出了“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自古以来,民众总是把为政者称之“父母官”。一般来说,为政者重视道德,推崇礼义,尊重贤哲,使用能者,没有贪利之心,这样一种风气就会影响老百姓也学礼义,讲道德,美风俗。反之,为政者不重视道德,不讲礼义,坏人当道,偏好私利,贤哲隐世,这种风气就会影响老百姓不学礼义,不讲道德,社会风气就会日下,唯利是图。

  为政者思想行为的“正”是其从政的前提。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认为行动的示范效果比政令更加管用,主张当政者要以身作则,正道而行,因为为政者的自身品行对民众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为政者的一言一行不只是个人行为,而是代表着一道风尚,一种榜样,民众不知不觉在模仿学习,所谓“君子所履,小人所视”。如果为政者每事出以公心,刚正无私,那么上行下效,民众自然跟着走正道。如果为政者自身不正,胡作非为,营私舞弊,超然独立于社会规范、法律之外,而下达命令或制定各种规则要求其他人遵守,其结果只会徒劳无益。所以,孔子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孔子始终认为为政者个人的品行修养对于从政是极其重要的,为政者只有具有高尚的德行,并以身作则,严格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遵守各种社会规范,社会风气自然就会随之转化而步上正轨。所以说,“政者正也”是为政的基石。

  3.以民为本——为政之核

  以民为本是为政的核心。自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不信不立。”孔子认为,备足粮食、充实军备、取信于民,这样就可以为政。如果迫不得已可以去掉军备和粮食,但如果政府对老百姓失去了信任,国家就无法存在。所以,民为邦本,民为执政之核的思想在此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孔子以民为本的思想包括:爱民、富民、取信于民。

  爱民。孔子认为为政者须有爱民思想,他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民,使民以时。”他还主张为政者要尊重百姓而不能傲慢自大,“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此外,为政者还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天下之民归心”的总目标,从而使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都能得到发挥。

  富民。尧说:“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而尧的继位者舜又将这一教诲传给大禹。孔子以此强调富民是古代圣王世代相传的政治理念,而“天禄永终”之说则是对为政者的严厉告诫,指出如不实行富民之策,百姓穷困,就会造成失位亡国的灾难性后果。这一理念在孔子提出的治国纲领中得到了反映,它所特别重视的第一、二条就是“民、食”。而且孔子还把“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这一理念列为为政必须遵从的“五美”之首,这些都充分显示了富民思想在孔子“为政”学说中的重要地位。故孔子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取信于民。孔子在提出的三项以民为本基本思想中最看重这一条。在他看来信并非只是为政者个人讲诚信,更重要的是它规定了为政者与人民之间关系的主要政治原则。根据他的观点,人民的信任是对为政者执政的认可,对于为政者来说也是其政权合法性、合理性的根本前提。信是判断国家政治状况的主要准则,也是政权能否维持的决定性因素。所以他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子张》篇第十章说:“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孔子不懂得为政者合法性权力的获得源自于人民的授权,他单强调为政者以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政治上的诚信和惠民政策来取得百姓的信任和拥护。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6-2024 毕业论文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4005682号

联系邮箱:Lw54@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