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忠恕为道
“忠恕之道”乃孔子“一以贯之”之道,孔子对曾子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由此可见,忠恕贯穿于孔子全部思想,有了忠恕的思想基础,在自身修养上要达到了仁的境界也就容易了;只要本着忠恕原则,在为人处世上什么事情都好办了。“忠”者,有诚恳为人之心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取人信必须“为人忠”、“行之以忠”,不能“谋而不忠乎。”“忠”是一种心灵美的表现,就是要成人之美,不能成人之恶,舍身处地成全别人,但愿人人过的比自己好,决不能有害人之心,更不能设置陷井让别人往里跳。就“恕”的内容来看,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恕”者,无丝毫害人之意也。孔子在回答子贡“有一言可以而终身行之者乎”之问时说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常言所说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恕”也是孔门儒学中最为顶上的功夫,“恕”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难怪就连孔子的高材生子贡说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时,孔子坦言相告:“赐也,非尔所及也。”
六、思义为要
在《论语》一书中,“义”多与“利”相对,如“见利思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等。在孔子的义利思想中,他认为表观在具体日常生活中,义乃先决条件,贫穷而不能忘义,如因不义而获取富贵,君子当不齿。他曾告诫人们“毋见小利,”“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他非常赞赏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安贫乐道处世态度,还乐观地言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对此,他又进一步阐明了自己观点:“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这就是常说的君子取财有道。孔子不仅如此而言,而且依言而行,他一生积极追求功名,实现政治抱负,也曾获得过相应丰厚的待遇和显赫的政治地位,但他从不以失义而取利。当齐景公欲将廪丘城邑划给孔子作封地时,他因其政治主张未被采纳而坚辞不受。这正是他“先事后得,”“先难而后获,”“敬其事而后其食,”“见得思义、义然后取”思想的真实体现。
论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篇3
孔子“为政以德”思想产生的背景
春秋末年是中国社会新旧秩序交替、由奴隶制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动荡、大变革时期,“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孔子身处于这样一种“礼崩乐坏”的社会转型期,他认为“天下无道”。
面对这种“天下无道”的困乱局面,孔子为实现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的社会理想而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政治主张,其中“为政以德”是其重要的主张之一,他认为只有以“德”来修炼“为政”者(包括天子、诸侯、大夫等),才能恢复先王时代的盛德大业和维系当今政权的长治久安。
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内涵
“为政以德”是对为政者政治品质和道德修养提出的要求,这是孔子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德治思想的逻辑起点。“德”对于“为政”者是必不可少的。那么,为政者应具备哪些“德”呢?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包括:好学善思、政者正也、以民为本、选贤与能、和而不同、勤政廉政。
1.好学善思——为政之源
好学善思是为政的源泉。《论语·子张》中有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句既朴素又富含哲理的经典话语,几千年来一直在影响着中国的读书人与为政者,也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演绎着为政与为学的辩证关系。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为人、为政的最高思想境界。孔子主张以学求仁,以知达仁,以仁为政。他强调好学是达到“仁”的境界的重要条件。认为仁者并非天生而成,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以“学”求“仁”,以“知”达“仁”。孔子认为学习是修身的起点,也是安身立命的根基,他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还论述了好学对提升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为了让弟子注重学习,孔子告诫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