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汉语言文学
4 页 客服微信号: bylw8com 客服QQ:3346581880

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悲剧的净化作用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著名的悲剧理论,下面是小编搜索整理的一篇关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研究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前言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著名的悲剧理论:悲剧的作用是“激起怜悯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绪的净化”[1].对于“净化”一词的理解主要有三种观点。首先是以内贝斯为代表的“宣泄说”,他从医学的角度,将净化理解为生理上的宣泄,认为情感上的宣泄有利于身体健康。对这一种解释,朱光潜也持相同的观点。在《悲剧心理学》一书中,朱光潜从“情绪的缓和”的角度来阐释净化作用。对此,有的学者认为“情绪的缓和”也就是情感的宣泄。其次还有一种重要的解释“陶冶说”,这种观点认为悲剧的意义在于使观众养成一种好的习惯,从而在实际生活中控制自己的情感。但是这种观点偏重于社会伦理价值,被认为偏离亚里士多德悲剧产生快感的原则。最后是“净化说”.持这一观点的论者认为,将怜悯恐惧情绪中的不洁痛苦的成分洗涤掉,转化为合乎美德的思想。

  在以往学者的研究中,过于执着亚里士多德“净化”--卡塔西斯一词原始意义,而忽视对悲剧净化作用原因和过程的探究。除了悲剧本身的价值,作为悲剧净化的主体--观众,是研究亚里士多德净化理论的关键。外在的悲剧如何净化观众内心。而要研究这一问题就必须探讨观众主体的能动性。本文将主要依据“心理距离”理论对此进行探讨。

  布洛在《作为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一文认为:除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外,美学还存在着另一种距离--“心理距离”或“审美距离”.而这一种距离是欣赏任何一种美所必需的。有些观众会被某些戏剧深深的吸引,认为戏剧的表现就如现实的人生,而一旦将现实的生活当做戏剧来看,实际生活就会变得荒诞不经。在“心理距离”的基础上,布洛又进一步提出距离的可变性。“距离的可变性”是指审美距离随着主客体条件的不同而不断发生变化,即审美距离既可以随个人保持距离的能力大小而变化,也可以依客体的特性而变化。在审美活动中,心理活动的中心是审美对象的审美特性,与审美对象相关的其他利益关系被审美者认为是非审美特征而弃之不顾。悲剧创作者营造的崇高美和壮美感是在一定的审美心理距离下才产生的。所以荷加菲在《美的分析》中认为,“当大量的美的形态呈现在眼前时,心中的快乐增加了,而恐怖则缓和下来变成了崇敬。”

  审美移情是把审美对象当成一种幻象,把他想象成和人一样的东西然后达成情感的双向交流。

  这种交流是审美意义上的交流,而不是物理意义上的交流。在这个交流过程中,人的情感得到释放,形成美的感受。悲剧具有完整的情节,从开端、发展、高潮到结尾,观众的情感逐步加深以达到极致状态。在欣赏悲剧的过程中,观众处于一种独立的环境中,易将悲剧英雄的灾难遭遇来观照自身,随着悲剧主人公苦难的升级,内心恐惧和怜悯一步步的增加。当巨大的灾难降临,英雄遭遇毁灭性打击时,观众内心恐惧悲伤达到顶峰,情感深处的不安、恐惧、紧张、痛苦完全喷泄而出。情绪的酣畅淋漓带来心灵的洗涤。在情感渐趋平静之时,观众自身情感的自我净化功能逐渐显现。审美距离使观众感受到不同情感层次的极度体验,这种体验是除了悲剧以外其他艺术形式所给予不了的。

  一、剧作者营造的审美距离

  (一)悲剧主人公高大形象与观众平民性之间的距离许多悲剧主人公都是“英雄”式的人物。古希腊悲剧中的主人公大都是王公贵族,他们拥有一般人所没有的身份地位财力或无与伦比的能力。这种形象上的高大是文学作品的特性决定的。古希腊悲剧在当时是作为大众文化的政治娱乐,目的是彰显神力,加固伦理。悲剧中的主人公大都是与普通观众不平等的人。像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安提戈涅他们在出生时或是承担的责任都与观众的平淡生活有一定的差别。这些贵族出身的人都遭到神的力量的摧毁。英雄主人公所遇到的境遇许多观众很难或者根本体验不到。用悲剧英雄的'毁灭给普通观众以强有力的刺激,唤起观众内心自我的渺小感、无力感。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6-2024 毕业论文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4005682号

联系邮箱:Lw54@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