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文学的叙事时空在将线性时间构建成环形时间之后,运用一系列的情节,打破这种环状链条,即时间在这种循环发展链条上依然存在众多不稳定因素,这条环形时间链上的任一因素可能成为改变时空逻辑的条件,在这种时间逻辑上,共存于奇幻世界的各个时空都将面临改变和重构,将来的某一因素可能是现在改变的原因,现在的某一因素可能会改变过去的某个历史,在这种时间逻辑中,历史重构、改变过去将成为可能,在这种逻辑下的叙事便可产生一种“蝴蝶效应”般的效果,“蝴蝶效应”本是混沌学理论中的一个概念,美国气象学家E·N·洛伦兹将“蝴蝶效应”定义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为了说明这个概念,他曾经举了一个很有名的例子: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会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因此这个命题有了一个美丽而且为人们熟知的名字——“蝴蝶效应”。奇幻文学就是通过这种效果将一切元素找到其间的逻辑关系,尽可能地发挥文学的延展性,拓展了叙事的可能,使奇幻的叙事更具魅力。
奇幻文学里体现出来的时空意识并非是客观世界的真实状态,而是基于叙事开展可能性的一种主观时间和幻想空间的构建,这是以创作主体的感知或是幻想来构建的时空逻辑,这种逻辑并非由某个体的意识来决定的,而是在长时期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时空逻辑,因此也具有相对固定性和系统性,当这种时空逻辑运用到叙事方式上,就大大扩展了原来那种叙事模式,不再是以线性时间逻辑来引导叙事,而是以主体时间为逻辑影响叙事,这就使得创作主体在安排叙事时更具有主体性,一方面这种叙事以主观时间来安排自己的叙事逻辑,另一方面创作主体的叙事时间还具有主体性特征,即可以在创作者的主观思维的引导下进行创作,从而不断丰富叙事时间的可能性。
三、时空叙事的内在逻辑——果报思想
如果说奇幻文学在叙事上通过对时空观念的开掘给人以一种全新的奇幻体验,那么深究下去,这种奇幻式的时空叙事方式有其深厚的文化积淀。首先,佛教时空观给奇幻文学时空叙事时空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佛教对三世轮回、因果报应的阐释为后世神怪小说的发展开阔了一个广阔的天地,自有了佛教思维的浸染以后.小说的叙事空间不再局限在原来那种一元时空范围之内,而是以一种更具包含力的方式出现在文学舞台;另外佛教的报应类小说也为奇幻文学叙事内在逻辑的完善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借鉴,中国自古就存在报应思想,《周易·坤·文言》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道家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承负”说。“承者为前,负者为后: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如,用日积久,相聚为多,今生后人反无辜蒙其过谪,连传被其灾,故前为承,后为负也。负者流灾亦不由一人之治,比连不平,前后更相负,故名之为负。负者乃先人负于后生者也。”然而真正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是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六朝时期的报应类小说为后世佛教报应思想的传播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工作,《冥报记》、《冥祥记》、《观世音应验记》、以及《太平广记》里面就记载了大量宣佛教果报思想的小说,随着时代的发展,报应类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已经丧失了文学具体形态,但是作为一种普遍的心态,报应思想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了历代小说创作的母题之一。
在奇幻文学的叙事之中,我们不难发现报应小说的影子,《平安夜行抄·衣盟》里小夜念诵《法华经》最终自救的情节俨然《观世音应验记》情节的翻版,然而在奇幻小说里,这种情节已不再是报应小说简单对佛教的宣讲,而是成为奇幻小说故事情节的内在逻辑,在奇幻文学里,报应小说的因果关系成为了文学叙事中连接多层时空的纽带,为原本独立而又看似毫无关系的各个时空注入了文化的内涵,使奇幻的时空叙事变得严密而又生动,同时也增添了历史积淀下来的心理认同感。因此奇幻文学的叙事时空借助佛教开创的多元时空,又依据佛教报应类小说的因果关系,二者的紧密结合构成了奇幻时空叙事完美的结构,使文学的叙事变得既独具魅力又充满历史和文化的厚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