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政治论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方法论文

时间: 2024-01-15

论文助手微信号: bylw8com 论文客服QQ:3346581880

  概括地讲,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人本困境”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工具化。所谓工具化是指将人视作实现外在目的的手段,片面强调社会需求,而忽视对人自身价值和内在目的关照。这种工具化思维反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将青年大学生简单化、实体化,把其视为实现既定政治目的和意识形态的工具,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泛政治化倾向。在哲学史上,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第一次深刻阐释了“人是目的”思想,他指出,“每个有理性的东西,都必须服从于这样的规律:不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当作工具,而应该永远看作自身的目的”。[2]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把青年大学生自身价值作为目的,而不是将其视为工具。

  (2)单一化。由于把青年大学生视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上形成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单向性作用关系为主导的单一化模式。这种单一化模式把青年大学生看成没有独立思想能力的客体,只是被动接受思想政治理论和价值观念的“容器”,片面强调单向性灌输功能,从而导致青年大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3)理想化。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他们思想活跃,对现实生活具有一定的敏感度,对其进行理想信念的教育当然是必要的。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脱离生动的现实生活,过于理想化,机械地宣扬“高大上”的空洞理论,从而缺乏现实可能性的考量,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大打折扣。

  2 “网络课程”的人本维度及其存在问题

  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和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语境下,多样化社会思潮不仅使得社会价值认同出现一定的危机,而且深刻影响青年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因此,必须改变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断增强教育的自主性,减少教育的依赖性,增强教育的自觉性,削弱教育的盲目性,增强教育的民主性,避免教育的强制性,加强人对自我道德行为支配信念和意志的能力。”为了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一方面改变传统载体强制性、灌输性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引入“网络课程”新载体,以其平等性、民主性以及参与性等特点,激发青年大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彰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维度”。

  这里所指的“网络课程”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而是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一种辅助性教学手段。在这个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中,青年大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容器”,而是可以与思想政治教育者平等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不受时空限制自由地交流,直至达成共识。网络课程的人本维度主要体现在其所具有的互动性、平等性和包容性。

  (1)互动性。“网络课程”的互动性是指青年大学生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思想与情感上的交流,它改变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单一化主体的单线性作用方式,从而形成错综纷呈的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关系。互动性特征承认青年大学生是活生生的、具有独立思想的主体,其具有表达自身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欲望,从而充分发挥其创造性。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者与青年大學生的交往互动,在平等地对话中消除困惑,澄清真理,从而最终达成理解和共识。

  (2)平等性。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处于绝对权威的中心,而受教育者则处于从属地位,从而遮蔽了青年大学生的主体性,也不利于教育民主性的发扬。在“网络课程”的互动交流中,思想政治教育者与青年大学生处于平等地位,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享有平等的交流机会。当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平等不是无主次之分的等同,是在平等中倡导主导,在多元共生中强调一元导向。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特殊之处。

  (3)包容性。“网络课程”中的“以人为本”就是要削弱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话语霸权地位,允许受教育者提出不同的观点,乃至与思想政治教育者出现争论,其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独白”式的自说自话,从而在“对话”中渗透思想教育,从而提升“有效性”。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6-2024 毕业论文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4005682号

联系邮箱:Lw54@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