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哲学毕业论文

孟子“四端”说的形成及其理论意义

时间: 2024-01-15

论文助手微信号: bylw8com 论文客服QQ:3346581880

孟子“四端”说的形成及其理论意义

  孟子,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孟子“四端”说的形成及其理论意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孟子“四端”说的形成及其理论意义

  孟子“四端”说的形成及其理论意义 篇1

  “四心”说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他对儒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孟子的性善论、仁义论、仁政论等都与“四心”说有关,是围绕“四心”说展开的。可以说,“四心”说的提出,才真正标志着孟子思想的成熟。但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对“四心”说形成的背景及时间这样重要的问题却很少涉及,与孟子研究文献汗牛充栋的现象形成强烈的反差,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有鉴于此,本节将首先对此问题作一讨论。

  (一)孟子、告子辩论时间、地点的推测

  孟子的“四心”是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与仁义礼智存在密切联系,仁义礼智即来自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孟子》一书中共有两章谈到“四心”:一是在《公孙丑上》,为一般性的论述,没有涉及到“四心”说形成的背景和原因;二是在《告子上》,其文说: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叟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从这次谈话看,孟子提出“四心”说同当时人性善恶的争论、尤其是同告子的辩论密切相关。孟子主张性善论,故提出“四心”说予以论证,同时对告子等人的观点进行批驳。那么,孟子与告子辩论是在什么时间?这无疑是我们讨论“四心”说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现在学者多认为这次辩论是在孟子首次到齐国时,时间大概是在齐威王二十七年(前330年)左右,如张秉楠说:“这场人性问题的争论当发生在齐国。其时间亦当在孟子来齐之初。因为告子亦为稷下早期学者,他的人性论和另外几种人性理论在当时较有影响,重视人性之辩的孟子一到齐国稷下,就不可能不对这个问题表明自己的态度。”[ 张秉楠:《稷下钩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89页。]我们认为这一看法基本可取,下面再作几点补充:

  首先,是告子的身份。张秉楠认为告子是齐国稷下先生,是根据郭沫若的说法。郭沫若曾将告子“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孟子·公孙丑上》)的修养方法与宋鈃、尹文作比较,认为告子的这两句话“分明就是《内业》篇所说的‘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是对后者的发挥改造。因此,“告子也是一位宋鈃、尹文派的学者。”[ 郭沫若:《十批判书·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第167页。]而宋鈃、尹文是著名的齐国稷下先生,二人均长期活动于稷下,告子受到他们二人的影响,也应该到过齐国,孟子与他在齐国会面十分自然。另外,告子的思想特点也反映出他是稷下学者。稷下学者的一个特点是博采众家之长,融合儒、墨、道、法等不同思想。告子的思想也具有这一特点。据《墨子·公孟》篇,告子曾为墨子弟子,但他却“毁墨行”,对墨子提出批评;他曾与孟子辩论人性善恶,却不否定仁义;他又受到道家的影响,表现出道家的思想倾向,可以说是“非儒非墨或亦儒亦墨”。[ 庞朴:《告子小探》,《文史》第1辑,1962年。]根据告子的思想倾向,认为他是一名稷下学者完全可能。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6-2024 毕业论文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4005682号

联系邮箱:Lw54@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