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哲学毕业论文

孟子“四端”说的形成及其理论意义

时间: 2024-01-15

论文助手微信号: bylw8com 论文客服QQ:3346581880

  (二)孟子、告子辩论内容的分析

  孟子、告子辩论时,“四心”说是否已经形成了呢?以往人们往往根据《孟子·告子上》“公都子曰”章,认为“四心”说是针对告子提出来的,在孟、告辩论时这一思想已经形成。情况果真如此吗?那么,首先还是让我们对孟、告辩论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从《告子上》的记载来看,孟子与告子的辩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生之谓性”。(二)“仁内义外”。(三)“人性善恶”。这三个问题又存在着相互联系,其核心则是“仁内义外”的问题。

  其中,“生之谓性”的问题我们在另文中有详细讨论,此不赘述。先来看“仁内义外”。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

  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

  曰:“[异于]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与?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

  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

  曰:“嗜秦人之炙,无以异与嗜吾炙,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嗜炙亦有外欤?”(《告子上》)“仁内义外”与“生之谓性”一样,是当时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除《孟子·告子》章外,《管子·戒篇》、《墨子·经下》都谈到“仁内义外”。而郭店竹简的发现,使我们更清楚认识到“仁内义外”曾经是孟子以前儒家学者普遍接受的观念。[ 《郭店楚墓竹简》中《六德》、《语丛一》等均提到“仁内义外”,学者对此已有涉及,但更为深入的讨论尚有待进行。]按照这种观念,有些道德意识和原则是人内心具有的,例如仁;而有些则是由外部规定的,例如义。两种道德意识和原则虽有所不同,但在人的成德过程中具有同等的地位和作用。告子的“仁内义外”则与此有所不同,他更强调仁、义的相互对立和冲突。在他看来,因为一个人年长,我去尊敬他,这种尊敬不是发自内心的,就像我们称一个东西为白色的,是因为它的外表是白色的一样,所以说是外在的。对于告子的这一看法,孟子进行了批驳。在他看来,告子用白色是外在的来说明“义外”是不恰当的,白马的白和白人的白可能没有什么不同,但对马和人的怜悯心则是不同的,如果告子主张“义外”,那么,他所说的义是存在于老者呢?还是存在于恭敬老者的人呢?显然,孟子的意思是说,如果说义是外在的,那么,对马的怜悯之心难道不是来自于人而是取决于马吗?对于孟子的质疑,告子则指出“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表明自己所说的“仁内义外”是针对人而言,不应和禽兽轻易混同在一起。同样是针对人,爱也是不同的,我的兄弟便爱他,这是我发自内心的,所以说是“内”的;而恭敬楚国的老者,也恭敬乡里的老者,这是因为他处在老者地位的缘故,但不一定是发自我内心的,所以说是“外”的。可以看出,告子是从血缘情感来理解仁的,认为对自己亲属的爱是内在的,同时他把义理解为对外人的义务,认为这种义是外在的,不是发自内心的。对于告子的问题,孟子以“嗜炙”之心进行了论证。他认为喜欢吃秦人的肉和吃自己的肉没有什么区别,这说明喜欢吃肉之心是内在的,由此类推,仁、义也是内在的,不可能是外在的。如果认为仁、义是外在的,岂不是认为喜欢吃肉之心也是由外在引起的?但孟子的这个比喻是缺乏说服力的,因为喜欢吃肉也完全可以看作是由外在的肉引起的,从这个角度看,正好可以说明告子的观点。而且喜欢吃秦人的肉,同样喜欢吃自己的肉,前提条件必须是两种肉没有差别。否则,“嗜炙”之心便会不一样,而告子主张义外,正是针对不同的对象——“秦人之弟”与“吾弟”——而言的。所以,孟子的论证不具有说服力。《告子上》篇中还记载有“仁内义外”的一次讨论,孟子的论述同样是失败的: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6-2024 毕业论文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4005682号

联系邮箱:Lw54@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