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在对异托邦的说明中,福柯也以镜子为例。首先,我站在镜子前,却在镜像中那个并没有真实场所的地方看到自己,那个自己虽然不是真实的,可它却让我真地看到自己,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一种格式塔式的完形乌托邦;其次,在我现实存在的身体上,我无法直接看到自己(面容),我只能在镜像这一他性虚拟空间中重新建构自己的形象,所以,镜像同时又承担了异托邦的作用。真实,总是通过虚拟的他性空间反向建构起来。
这也就是异托邦的深层构境意义。
章节三
实际上,在福柯对异托邦的空间设置上,我们不难发现他已经跳出了传统的空间讨论域。
首先,在福柯看来,与中世纪那种天堂与地狱、圣地与俗物空间之类的等级化的定位空间不同,从17世纪起,伽利略就用广延性代替了等级定位。今天,关系性建构起来的生存性位置又代替了广延性。所以,有真实场所的异托邦的空间并非仅仅指物理意义上的三维存在,而已经在转型为一种人们生存活动的“关系集合”(ensemblederelations),“这些关系确定了一些相互间不能缩减(emplacementsirréductibles)并且绝对不可迭合(nonsuperposables)的位置”[2]。这也就是说,作为他性空间的异托邦是一种社会生活“关系网”(réseauderelations)式的关系构式物。这也是列菲伏尔开创的空间生产的思路。其实,在福柯看来,今天的整个“世界更多地是能感觉到自己像一个连接一些点和使它的线束交织在一起的网,而非像一个经过时间成长起来的伟大生命”[2]。而异托邦则是这种关系网存在中的他性建构物。
其次,依循巴什拉和现象学开辟的道路,“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同质的、空的空间(espacehomogèneetvide)中,正相反,我们生活在一个布满各种性质,一个可能同样被幻觉所萦绕着的空间中”。[2]
这也意味着,异托邦恰恰是建构非同质性空间的“外部空间”(l?espacedudehors)。这是布朗肖的话语。异托邦即异质空间,或者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关系集合(ensemblederelations)的内部,这些关系确定了一些相互间不能缩减并且绝对不可迭合的位置”。[2]
福柯的异托邦就是现实存在的外部和他处。
其三,异托邦往往会“将几个相互间不能并存的空间和场地并置为一个真实的地方”,并且,异托邦也会把时间的片断相结合,生成所谓的异托时(hétérochronies)。[2]福柯真是会顺势造新词。
显然,这是空间性的异托邦范式在时间中的他性挪用。这里的时间恰恰是共时性的另类杂合,其作用正是解构总体性的线性时间。对此,福柯举的例子竟然是博物馆和图书馆,因为在这里:在一个场所,包含所有时间、所有时代、所有形式、所有爱好的愿望,组成一个所有时间的场所,这个场所本身即在时间之外,是时间所无法啮蚀的,在一个不动的地方,如此组成对于时间的一种连续不断的、无定限的积累的计划,好吧,所有这一切都是我们的现代特色。博物馆和图书馆是为19世纪西方文化所特有的异托邦。[2]
其四,“异托邦有创造一个幻象空间(espaced?illusion)的作用,这个幻象空间显露出全部真实空间简直更加虚幻,显露出所有在其中人类生活被隔开的场所”。[2]这里的幻象并非是在贬义构境层上使用的,异托邦的幻象恰恰是对现实存在进行的谱系性的照妖镜像。
然而,福柯告诉我们,在传统所有的文化和历史研究中,异托邦都是处于黑暗之中的,而他的谱系研究就是要让异托邦式的他性空间和时间中的另类事件(“异托时”)得以呈现。他具体指认到,异托邦的第一种形式是危机异托邦:在“原始”的社会中,有一种我称之为危机异托邦(hétérotopiesdecrise)的异托邦形式,也就是说有一些享有特权的、神圣的、禁止别人入内的地方,这些地方是留给那些与社会相比,在他们所生活的人类中,处于危机状态的个人的,青少年、月经期的妇女、产妇、老人等。[2]
对此,他举的例子是“走婚”现象。这是指一个一直保持到20世纪还存在的现象,即“年轻的女孩能够不在任何地点失去童贞,在此时,火车,走婚的旅馆,正是这个没有地点的地点,这是没有地理标志的异托邦”。[2]真亏福柯能想得出这样的例证。“失处”不在固定的空间中,而在一个随时运动和变换“没有地点的地点”———异托邦中。不过,这种所谓的危机异托邦到现代已经逐步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异托邦的第二种形式:偏离异托邦的异托邦。在福柯看来:与所要求的一般或标准行为相比,人们将行为异常的个体置于该异托邦中。这些是休息的房屋,精神病诊所;当然这些也是监狱。除此以外,无疑还应该有养老院,可以说养老院处于危机和偏离异托邦的边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