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加强科研平台构建
“科研主导、导师主责”是研究生教育的两大基石。广州中医药大学历来重视以科研平台建设推进研究生教育工作。在协同创新背景下,大学积极发挥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广东中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东莞中医药数理工程研究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产业园的技术优势,进一步推动校市、校企合作,共建联合研究院和多元化成果转化平台,形成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技术转移模式。在稳步提高大学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度的同时,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促进中医药学高层次人才培养。
2.4加快导师队伍发展
协同创新计划的实施及中医药学研究生教育改革都必须以优质的教师队伍为根基。广州中医药大学突出了师德建设、优秀教师培养和引进、聘任制度完善等三个方面的工作。20xx年大学修订了更严格的导师遴选制度,并在遴选过程中严格把关,尤其对合作单位的导师资质进行严格审核,但另一方面,遴选制度又对各类拔尖人才(和青年英才)作出了年限的倾斜。相关措施及其实施有效的保证了研究生导师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实践水平。
2.5规范管理文件、优化培养过程
在产学研合作培养机制下,大学充分发挥校本部、研究所(或企业、医院)各自优势,以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创造开放的育人环境,增强理论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加大实践环节的考核和评价。为实现培养过程的优化,大学逐步规范了从招生考试、课程学习、临床轮训(或企业实习)管理与考核、论文撰写和学位申请等整个培养过程中的各类文件制度,如先后制定了《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博连读卓越研究生培养工作实施细则》、《广州中医药大学卓越中医师临床轮训考核指标体系与规范》、《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等相关文件。
3问题与展望
面对国家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对高层次、应用型中医药学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协同创新为契机,是推动中医药学研究生教育(尤其是专业学位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必由之路。但要真正实现中医药院校与科研院所、中医药企业(和医院)、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乃至国际社会的深度融合,而不是曲意迎合所谓的社会发展,去追求“短平快”的项目,还必须立足于运行机制和驱动力上的突破,以激励机制创新和资源整合方式创新为枢纽点。因此,为推动中医药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将是借鉴国内外高校研究生合作培养的成功经验,针对中医药学学科专业及中医药的行业特点,对现有研究生产学研合作制度(各项合作文件)的执行力和约束力进行深入调研与系统分析,并进一步创新资源整合方式、明确配置主体、完善配置机制(尤其是激励机制。
摘 要:体质是个体生命活动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的特质[1].其影响因素包括了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2],自然因素有嘎麻(先天因素)、底沙档三(地域环境)、稳雅档三(年龄)、出生日期、性格特征、
关键词:中医学术论文发表,发表中医临床论文,中医针灸论文投稿
体质是个体生命活动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的特质[1].其影响因素包括了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2],自然因素有嘎麻(先天因素)、底沙档三(地域环境)、稳雅档三(年龄)、出生日期、性格特征、形体特征、饮食、生活条件等,社会因素有职业、教育、家庭等。
傣族医药学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体质的认识独具特色,其认为影响傣族体质的主要是自然因素,具体如下。
体质与先天因素的相关性先天因素是人体体质形成的重要因素。傣族为了保持本民族在遗传基因上的优越性,在婚姻上禁止族内婚[3],认为先天因素是影响体质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傣医认为人体的体质与父母的四塔(包括风、火、水、土)、五蕴功能(包括色、识、受、想、行)密切相关。父母的四塔、五蕴功能正常,喃安宰(精子)和喃安英(卵子)的生命力强,才能形成健康的胎儿,出生后其生长发育良好,抵抗力强,体质健壮;反之,则体质较弱。另一方面,人体的体质与出生日期密切相关。傣医认为一个人因出生月、日的不同而具有不一致的皮肉和血骨,月份决定皮肉,日期决定血骨。1年有12个月份,就有12种皮、血与骨。12种不同的动物皮血骨不停轮转。傣医看病时,便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皮肉和血骨,借此观察人的体质状况以利于诊病下药[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