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计算机

计算机应用基础论文15篇

13 阅读30 页
论文助手微信号: bylw8com 论文客服QQ:3346581880

  (三)课程目标和教学能力没有匹配。很多高职学校在进行计算机课程授课时忽视了内容和实践的结合,这是由于高职院校教学理念没有转变过来的缘故。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高职学校往往没有科学地定位该校计算机课程的目标,或者对该课程产生了过高的预计,导致实践结果和目标往往相差甚巨,或者对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估计不足,投入的资源力度不够,导致教学结果不能尽如人意。归根结底,这都是高职学校没有科学地定位计算机应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当中的位置,导致目标和结果差距较大。

  (四)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较差。这一方面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首先是由于高职院校在招生方面出现了问题。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很多高职院校实施了单独性的招生政策,这就容易出现生源质量的问题。许多院校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而扩大招生范围,增加招生名额,这就难以把控学生的基本素质。其次是由于地域性的差异导致那些处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只能从形式上开设计算机应用课程,在实际的应用中教学手段和设施都非常的落后。这样学生对该门课程往往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再次是很多高职学校的教师在授课方式方法上出现了较大的偏差,忽视了实际动手操作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很多教师对于实践环节的内容只是一带而过,没有注重整体性操作程序对培养学生操作思维的作用,导致学生往往对实践课程一知半解,从而主动学习性较差。

  三、革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措施

  (一)转变理念,精确市场定位,将教学和市场相结合。高职学校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摇篮,技术能力是学生立足社会的根本需要。首先高职院校要转变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理念,将重点放在“学”上,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和提高。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首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将高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由利益导向型转向市场导向型,根据社会需求制定合理的课程培养目标。其次学校要找准本校自身的定位,通过深入了解本校的资源优势和学科优势来精确市场对口,发挥计算机人才培养的规模优势,实现计算机人才的定向输出。再次,学校在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技能培训,通过模拟岗位工作实践或者实地进行岗前培训的方式来强化技能,提升素质。发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其在日后的岗位上能够得心应手。

  (二)创新教学方式,因生制宜。任何教育对象都不具有统一性,需要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的调整。高职学校在进行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中要因生制宜,通过使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有些学生喜欢跟随教师的进度进行学习,此时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模范作用来带领学生观摩和领悟信息网络技术在计算机中的应用。有些学生喜欢采取自主学习的方式,此时教师可以开放教学工具,创造一个轻松的自学环境,让学生能够自主利用教学资源来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另外,学校可以利用教学辅助系统来方便学生自主检测学习进度,这样既能够提升学习的效率,还能够有效增强计算机应用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要创新教材内容,使其符合日益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于计算机应用课程来讲,该课程更新换代的速度较快,很多应用型知识在经过一定的时间后就会过时并淘汰,因此高职学校要及时更新教材,合理的编制教材内容,突出教材的应用性。首先学校要有效了解最近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动态,成立专门化的教材编制小组,对教材的更新进行充分深入的探讨,确保教材的编写符合本校计算机教学实际。其次,计算机应用课程需要教材中有大量应用型的案例供教学使用,因此在进行教材编制时需要合理的安排理论知识点和案例的篇幅,确保二者秩序井然,相得益彰,避免知识点的构架杂乱无章。再次,教材编写小组要根据学校实际和岗位实际来选择案例,通过实地搜集资料的方式来提升案例教学的对口性和趣味性,这样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

  (四)创新考核方式,实行多种手段的考查。高职学校在进行计算机应用课程的考核具有其特殊性,因为该课程应用型和实践性较强,不能采取普通的考核手段。在此,高职学校要利用多种考查手段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首先,在计算机应用考核中,要更加注重学生平时实际操作评价,将重点放在学生日常的应用性项目的考核中。同时要保证这种考核方式始终贯穿在整个学期当中。另外,学校要制定训练化的实践项目,针对此进行专门的项目考核,这样可以更加科学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最后,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在计算机应用取得的成就来酌情调整考查情况,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与计算机相关的资格证书考试,提升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促进学生在日后的岗位工作中能够增加更多的筹码。

首页 上一页 18 19 20 21 22 23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6-2024 毕业论文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4005682号

联系邮箱:Lw54@vip.qq.com